“范文大全” 读后感

《解码青春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0-11 来源:读后感 手机版

《解码青春期》读后感

《解码青春期》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码青春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为六年级的老师我的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的边缘,所以我选择性阅读了《解码青春期》了这本书,这本书我是听来的,听了樊登老师的解读,有很多地方我们只是读了读,但是樊登老师却说出了更深的意思,让我更了解孩子,更好的跟孩子相处。颇有收获。这本书通过作者讲述个人成长中的真实事例,告诉了我们如何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是矛盾困惑的综合体,身体的不断成熟和心智的不完全成熟,造成了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是叛逆的。这种叛逆不仅仅是对家长,对社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恐慌。

  在第一部分里介绍三种思维模式:

  1.青少年比看起来更需要你;

  2.游戏规则已经变了,因此,你也得变;

  3.你需要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比你看起来更需要你。青春期的孩子最担心的是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相处了,他们长大了,要面临离开家,所以他们也很恐慌很迷茫。这部分内容强调相互尊重、信任以及鼓励的必要。十岁之前,老师家长的身份是交通管制员,十岁之后,老师家长要担起教练的职责。对待青春期的孩子,首先家长从意识上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帮助他成长,而不是代替他成长,更加关注个性,而不仅仅是结果。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价值观去管理处理事情。对孩子温柔但又有边界。这是温柔是爱,是关心,这个边界是对他要求有明确的规矩。

  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如何解决。我们要用价值观而不是用情绪去管理孩子。懂得爱意味着制定明确的规矩,并且坚决执行;让孩子学习独立行事的技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对与成就无关的事进行鼓舞和表扬,为了青少年本来的样子而高兴,而不是为了他们做了什么而庆贺。书中第二部分提炼了关于青少年最典型的特征,凝练成了易读、易消化的简要说明,把青少年从11~18岁分成六个阶段,准确诊断。我们可以借鉴分析青少年的行为举止和需求。

  11到12岁,是确定"谁喜欢我"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天真、多变、缺乏安全感,焦点是让人接受,这时候成人的作用是提供保障。12到13岁,探索"我是谁"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好奇、易怒、不稳定,焦点是寻求自我,这时候成人的作用是肯定孩子显露的长处。14到15岁,探索"我究竟属于哪里"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合群、冲动、喜欢寻根问底,焦点是朋友,这时候成人的作用是了解孩子的.圈子。15到16岁,探索"为什么我不能"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叛逆、冒险、勇于尝试,焦点是追寻自由,这时候成人的作业是帮助孩子树立价值观。16到17岁,探索"我如何才能变得重要"的阶段,主要特点是标新立异、理想化、不切实际,生活焦点是卓尔不群,这时候成人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培养才能。17到18岁,探索"我将来做什么"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关注未来、积极主动、对未来有畏惧心理,焦点是毕业,这时候成人的作用是关注孩子的选择。通过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不同需求,作为成人的父母也需要储备相应的知识,在孩子有需求时有求必应。每个孩子距离成功,只差一个有爱心的成人。

  我想,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关键是要转变思维模式,要谦逊地学习,要温和而坚定地陪伴。第三部分从人际关系以及沟通方面的挑战、艰难而令人尴尬的谈话、危险或令人不安的行为、青少年与科技产品带来的麻烦、学校和教育的种种挑战七个方面来一一解答与青春期孩子交流,如何面对人际关系和沟通方面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学会道歉。教孩子学会体谅他人、鼓励孩子自我评估、促进孩子走向成熟、帮助孩子学会补救、劝说孩子顺其自然,不要期望他人一定会接受道歉。

  2)当孩子辜负成人的信任时怎么办?用成长性思维看待问题,一切都是信息反馈,问题即答案;努力平息你的怒气、失望和恐惧,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以为会挨批评时,展示脆弱的一面;询问孩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如何弥补这件事;教孩子通过多交流来重新获取信任;引导孩子从这件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3)如何改善与孩子的交流。可以买一个笔记本,给孩子写一个开篇便条说明笔记本的目的和用途,把笔记本放在孩子的床上。

  作为老师,也可以在班级里设置这样的交流漂流本青春期的孩子是等待开发的宝藏,别用“难管”当借口,别用“听话”去打压,记住《解码青春期》作者所言:“每个孩子距离成功,只差一个有爱心的成年人。”

    相关范文推荐
    • 《感恩亲人》读后感

      《感恩亲人》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恩亲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恩亲人》读后感1   闻着书香,嚼着书味,我像个饿了的孩子般贪婪的吮吸着书中精华。曾经我是那么的不爱读书,在我看来,食之无味不如弃之不读,但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不是华丽的辞藻,也并非出奇的剧情,而是书中那一花一木的意趣,一词一语的意味,一颦一笑的意蕴,都隐藏着令我感动的瞬间。  还记得那是个安静的晚

    •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1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与幼儿教师对话》。其中有关“学习的气质”这一章给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幼儿要学什么”、“气质的定义是怎样的?”为了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我把这一章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认为,幼儿教育课程至少要包含四个学习目标:知

    • 养成教育读后感

      养成教育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养成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来认真阅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读完后不由得感到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非这本书有多重,而是书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的责任真是任重而道远,让我深深感到习惯的养成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道理,让我对培养学生习惯的工作豁然明朗。感谢作者的付出,感谢张校长

    • 学会看病读后感

      学会看病读后感 学会看病读后感1   读了《学会看病》这片课文后,我对母爱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儿子生病了,妈妈为了教会他独立自主能力,下决心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儿子,却也同时在磨练母亲的心。但最终,儿子还是学会了看病。  这位慈祥的母亲,之所以狠心让孩子在家看病,是因为他想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妈妈知道,总有一天,她会离开儿子,离开人世间。此刻的痛苦将化作以后的幸福!现在想来,如果妈妈不再让孩子自己看病,而是每次都帮助他,他又如何才能自立呢?  这些话也让我想起了我

    • 《林中小屋》读后感

      《林中小屋》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中小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晨,醒来。金色的阳光透过鹅黄的窗帘,照在小屋里,织成了色彩斑斓的绫罗。伸一个懒腰,隔着小窗,隐隐约约看到许多高大的桦木林,还能时不时的听到云雀的啾啾声。哦,原来我又回到了我的故乡,这生我养我的地方。  我穿好衣服,环顾四周,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张梅溪阿姨的《林中小屋》,那里和这里一样,也是一片桦木林,一个老房子。  《林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