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读后感

生命不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10-11 来源:读后感 手机版

生命不息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命不息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不息读后感

生命不息读后感1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开篇写道:“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在凯特?阿特金森的《生命不息》一书中,女主角厄苏拉正经历着这样的生命重负。

  故事的开篇是一个暴风雪之夜,小女孩厄苏拉降生,窒息而死,再次降生,之后的她仿佛被卡在了时间的机器里,4岁溺水,5岁跌落房顶,8岁连续4次感染西班牙流感,22岁被家暴,30岁遭遇伦敦大轰炸,她不断死去,也不断新生。如果单从这个生命轮回的曲线来看,你或许会说,这也只是个想象比较丰富的小说而已。而这本书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就此陷入重复叙事,而是通过这样一个曲线多角度展现了厄苏拉生命的不同面向,伴随厄苏拉不断轮回的是自我的追寻与成长,是亲情的延伸,是一个家族、一个时代不同纬度的发展,是作者对于战争,人性和死亡的感悟与思考。

  厄苏拉新生之后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变化,然而她生活的家庭,她的亲人,包括邻居等周围的人物关系从来不曾改变。比如,独自在寒冬中瑟缩的厄苏拉收到来自狐狸角的姐姐寄送的礼物;在黑暗降临前被自己的父亲唤回,听到他说“小熊,欢迎回来”;善良可爱的泰迪对她说“我喜欢原来的厄苏拉”,成功抚慰她的心灵。这种亲情牵系在厄苏拉的多次生命历程中是永恒的。作者也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让厄苏拉的生活不断地向前推进,虽然她的生命有可能会随时终止,但她一直在生活中前行,在亲情的包围下成长,最终成为她自己。

  作为一个英国人,作者将伦敦大空袭作为了故事里最重要的场景之一,或许是出于对两次世界大战那一段历史的不能释怀,但更多的是对于战争和人性的一种思考。就像作者在书中写道的那样:“文明轻易就在自身的邪恶面前瓦解。德国人作为世上最有文化、最懂礼貌的民族,却建造了奥斯威辛、特雷布林卡和贝尔根-贝尔森。倘若英国具备同等条件,无疑也会做出同样的事。但这又是件无法验证的事。”人性有光明美善之处,自然也少不了黑暗残酷的面向,所以历史有它的必然性。

  《生命不息》的故事背景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厄苏拉历经生命轮回,尝尽人生悲苦,但同样也有精彩鲜活的人生。所以,作者并无意于把《生命不息》写成一个沉重的故事,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残酷的时刻,作者依然在通过厄苏拉的故事探寻人性的温暖所在,就像她在书里写到的那样,“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厄苏拉虽然多次重生,却从来不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她有着模糊的记忆,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她觉得自己好像卡住了,却不明白究竟是卡在了哪里,她为此苦恼不已,甚至不得不去求助心理医生。厄苏拉的母亲说这叫即视感,法语里叫déjà vu,是意识玩弄的小把戏。“似曾相识”应该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究竟它只是意识的`小把戏,还是如厄苏拉一般真的是前世遗留的记忆,谁又说得准呢?

生命不息读后感2

  是否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刻?突然间对于眼前的环境觉得熟悉,似乎在什么时候见过并经历过一模一样的事情?是否在某一时刻,突然就被悲伤或者恐惧所包围却无从解释。

  本书的作者就为我们揭开了这种感受的一种可能性:生命不息。

  主人公厄苏拉出生于一个1910年的冬夜,出生之后经历了各种各样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遇到的危险,身死之后却能立刻从新开始,再回到过去的场景重新开始,她有时甚至可以说出即将发生的事情,长大后,这变成一种科学上称之为“既视感”的感受。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不同的人生,她少年的人生几次化险为夷,但是成年后的选择则更多样,但是因为她对于之前的人生没有记忆,所以谈不上厌烦,但是我却越看越替厄苏拉感到厌倦,诚然我们每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后悔的事情,那可能是一句无心的话,或是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我经常会想,如果让我回到10年前,甚至20年前,我会怎样做为,但是即使真的有厄苏拉那样的机会让我回到过去,我就真的能够做到正确的事情而不让自己后悔吗?人生本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都无从回避,所以即使再经历多少次、修正多少遍,人生依然会存在缺憾,依然会在不知何时结束。我想看完这本书的最大一个收获,或许是如我一般对过去念念不忘的人,终将释然,人生没有完美,最重要的始终是生命的过程。就如厄苏拉所说:“虽然永远活不对,但决不该放弃。”只要好好的把握当下的这一刻,生命就是美好的。

  同样我想不论世事怎样变迁,不变的是那份情感,厄苏拉可以对于人生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却不能改变对于帕米拉和休的敬爱,对于泰迪的怜爱,生命甚至时间都可能是短暂或者一瞬,但是人类的情感却能超越时间和空间,永恒的存在。

  我想这本书另一个我关注的点就是对于时间的描述,有时候我们会考虑时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小时候我们的时间大把大把的仿佛无穷不尽,现在的我们感觉到时间的仓促,但是它却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时间像一条向前无穷无尽的线,我们只能在其中被动的向前。但是我也欣赏书中的说法:“这是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它象征着宇宙的无限循环。线性时间只是一种构想,实际上万物流转,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现在。”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形象的表象,时间之上还有空间万物和人的流转。时间既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发散的,而我们在时间无边无际的荒原中感受最多的恐怕就是一种茫然四顾的荒凉感吧。

  读毕这本厚厚的小说,有一种悲凉萦绕心间,厄苏拉这样一位柔弱的女性,为我们演绎了生命中无数的可能性,不禁让我感叹生命无常,世事无情。耳边响起的是袁凤瑛的《戏迷情人》:

  明暗灯影里喜了又悲

  声色畅演淋离不过是戏

  蝴蝶飞不去心醉梦醒

  假戏乱真轮回地难过地

  却笑我深不了情葬心心不死

  人生如戏,在其中演绎的悲欢离合终将离我们远去,只有那颗体会悲欢离合的心不会老去。

    相关范文推荐
    • 《假小子戴安》读后感

      《假小子戴安》读后感 《假小子戴安》读后感1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假小子戴安》。有人问,戴安是粗鲁帅气的男生,还是漂亮细腻的女生呢?哈哈,现在我带着大家先了解一下主人公吧。  戴安本叫戴安娜,后来越变越像假小子,只好把娜字去掉了。戴安的身世是个大谜团。她和单身的妈妈相依为命,当然还有一个小姨,她的爸爸只在她的想象中。性格倔强的戴安为了不受别人欺负,还要把自己和妈妈保护好,硬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粗野强悍的假小子。  戴安的妈妈叫戴晓荷,爸爸姓安。她的爸爸从国外回来,经常去戴安上的白果林学校和她来往。

    • 《解码青春期》读后感

      《解码青春期》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码青春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为六年级的老师我的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的边缘,所以我选择性阅读了《解码青春期》了这本书,这本书我是听来的,听了樊登老师的解读,有很多地方我们只是读了读,但是樊登老师却说出了更深的意思,让我更了解孩子,更好的跟孩子相处。颇有收获。这本书通过作者讲述个人成长中的真实事例,告诉了我们如何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

    • 《感恩亲人》读后感

      《感恩亲人》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恩亲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恩亲人》读后感1   闻着书香,嚼着书味,我像个饿了的孩子般贪婪的吮吸着书中精华。曾经我是那么的不爱读书,在我看来,食之无味不如弃之不读,但这本书让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不是华丽的辞藻,也并非出奇的剧情,而是书中那一花一木的意趣,一词一语的意味,一颦一笑的意蕴,都隐藏着令我感动的瞬间。  还记得那是个安静的晚

    •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1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与幼儿教师对话》。其中有关“学习的气质”这一章给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幼儿要学什么”、“气质的定义是怎样的?”为了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我把这一章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认为,幼儿教育课程至少要包含四个学习目标:知

    • 养成教育读后感

      养成教育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养成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来认真阅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读完后不由得感到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非这本书有多重,而是书中那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的责任真是任重而道远,让我深深感到习惯的养成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道理,让我对培养学生习惯的工作豁然明朗。感谢作者的付出,感谢张校长